过去一个多月,来自内蒙古12个盟市的球队,带着各自盟市豪迈奔放、勇毅坚韧的独特气质,在绿茵场上奋力奔跑、激烈碰撞。赛场内外亮点纷呈,不仅展现了激烈的竞技比拼,更融入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。
从业余足球赛事到成为全民狂欢的足球盛宴,“蒙超”联赛累计现场观看人数超过70万人次,场均上座人数达2.7万人以上。持续超高人气的比赛带动住宿、餐饮、文旅等相关产业协同增长。

赛事经济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直接收益,更在产业链延伸、城市升级、文化传播等维度释放着联动效应。赛事期间,内蒙古自治区体育、文旅和商务部门还联合推出了“票根+”举措,更是直接拉满了各地的人气。
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、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瑞认为,体育比赛真正打动人的是能否唤醒大家心底的情感,能否让普通人觉得“这是我的主场”。“蒙超”这记“传球”,让体育赛事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,传出了敢拼敢闯、勇于创新的精气神,也传出了经济增长的强劲脉动。

张瑞:“蒙超”火出圈,核心在于打破了以往职业联赛的壁垒,真正构建起了全民参与的足球生态。“蒙超”由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与12个盟市政府联合主办,12个盟市各自组建自己的球队,球员们也是来自各行各业,从16、17岁的少年到40多岁的中年人,只要你愿意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,就有机会上场。这才是真正让足球走向了大众。每场比赛2.7万人以上的上座率,就很好的印证了“蒙超”的群众基础。同时“赛事+文旅商”的融合模式拉长了经济链条,“票根+”的优惠政策又串联起了不同的消费场景,形成了全民观赛、全域消费的良性循环。

“蒙超”的魅力还体现在赛场内外竞技激情和地域温情的交融。赛场上,各支球队比拼得激烈,展现出蓬勃的体育精神。赛场下,球迷们跨越城市前来助威,客队球迷受到主场城市的热烈欢迎,烤全羊、肉焙子等特色美食纷纷呈现。场上是对手、场下是朋友的这种氛围,让“蒙超”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。
“蒙超”的流量密码带给我们很多启示。一方面启示我们要立足本土特色,把体育赛事和地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,挖掘差异化的优势。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着力打通赛事到消费再到文旅的产业链条,通过政策扶持,延长消费链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以及地方资金的支持,为基层赛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“蒙超”也充分证明这种合作协同、上下联动的办赛模式,能让体育赛事成为带动经济、凝聚人心的优质IP。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于“蒙超”这样的赛事,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,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。

记者:武 婧 孙雪梅

编辑:查 干
审核:赵 婧监制:张泽华 和 岩图片来源:蒙超联赛组委会、赤峰融媒、《包头日报》微信公众号声明:奔腾融媒原创稿件